1. 浮法玻璃成形
浮法玻璃成形的全部过程是在锡槽内进行的。熔化好的玻璃液经过流道、流槽连续不断地流入锡槽内。由于锡和玻璃的比重不同,玻璃液能够漂浮在锡液面上。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锡槽纵向移动。由于表面张力和重力的作用,玻璃液在锡槽内完全摊平,展薄、冷却、硬化几个阶段后,玻璃带由过渡辊台辊子托起离开锡槽进入退火窑退火。
1.1 锡槽进口端
熔窑出口端的流道、流槽与锡槽相连接,即为锡槽的进口端。
流道和流槽结构位于熔窑冷却部末端和锡槽入口之间。熔化好的玻璃液流经流道和流槽,从唇砖上降落到锡槽的锡液面上摊开。
流道采用喇叭形的结构,接触玻璃液的部位采用优质的α━β电熔刚玉砖,四周采用优质材料保温.流液道设置一道调节闸板,一道安全闸板。调节闸板采用上传动,操作灵活方便。
流道和流槽结构由砖结构和钢结构两部分组成。流道和流槽砖结构由钢结构支撑,与玻璃液接触的砖结构使用的材质为a¾b电熔刚玉,上部砖结构为优质硅砖和进口的熔融石英。钢结构通水冷却,保证其使用。
在流道的上方,装有一道安全闸板、一道调节闸板。
安全闸板位于流道前端,靠近熔窑的部位,材质为℃r20Ni80的耐热钢。安全闸板在紧急状态时使用,对流道区域实行暂时的切断。安全闸板的升降由锡槽操作人员通过手动调节。
调节闸板位于流道后端,靠近锡槽的部位,材质为熔融石英。为使调节闸板的前后获得尽可能的最佳密封,必须在闸板和前后盖板之间实现良好的密封。流道盖板使用的材质为熔融石英,这样,闸板与盖板产生的摩擦很少会产生缺陷。
调节闸板是沉入玻璃液的闸板,通过沉入玻璃液的深度来调节玻璃液的流量,闸板的沉入深度通过指示器标示。调节闸板的升降由锡槽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或电动机实现,闸板的升降通过行程开关限位,以阻止闸板与流道底接触。
1.2 锡槽
锡槽的主要结构包括:钢结构、槽底砖、顶盖砖、胸墙、电加热元件等。
整座锡槽外壳由钢结构制作, 锡槽支撑钢结构采用框架式结构,槽底钢结构为纵向滚动式,槽顶用钢结构密封,为吊挂式结构。
锡槽槽底按成形工艺要求,沿锡槽纵向分为几个不同的深度区,锡槽内设置二道石墨挡坎。
锡槽池壁安装有石墨内衬,以利生产事故处理。
胸墙部分分为上胸墙及下胸墙两部分,上胸墙采用优质的保温材料,下胸墙采用固定式操作门和活动式操作边封相结合形式。
锡槽进口、出口设隔墙,槽顶为大平顶的结构形式。电加热元件采用三相硅碳棒和高电阻电热合金丝。
锡槽尾部两侧设置扒渣机,锡槽至退火窑之间设置过渡辊台和密封渣箱,渣箱上、下及两侧均以保温材料保温。
1.3 锡槽出口端
包括挡帘、冷却器、过渡辊台。
1.4 锡槽附属设备
拉边器、冷却水包、挡边轮、槽底冷却风系统及锡槽电气控制仪表箱盘。
2 成形主要技术指标
流道玻璃液温度:1080~1130℃,温度波动范围≤±1℃
锡槽入口玻璃液温度:1080~1100℃
锡槽出口玻璃带温度:620~600℃
锡槽顶罩内温度:≤250℃
锡槽底壳温度:≤120℃
冷却水进口温度:≤40℃
冷却水出口温度:≤48℃
锡液液面高度:沿口下~40mm
氮氢混合气体用量:1400~1500m3/h(标态)
氮氢混合气体质量要求:含氧量≤5ppm,露点-60℃
氮氢混合气体氢含量比例:正常生产时 6~8%
投产初期及事故时10%
3锡槽烘烤
3.1 烘烤方法
采用电加热烘烤。
3.2 烘烤前的准备
3.2.1 升温前要分别对锡槽主体钢结构和砖结构、流道钢结构和砖结构、唇砖钢结构和砖结构、保护气体系统、锡槽冷却风系统、给排水系统、供电系统、出口端、过渡辊台和密封箱、监测仪表、DCS系统、设备等进行彻底检查,确保各部位正常有序。
3.2.2 做好烘烤人员的安排,组织认真学习烘烤操作规程。
3.2.3 准备好各种记录报表,各种专用工器具。
3.2.4 做好槽体、槽底砖、流道唇砖膨胀标志。
a.槽体纵向膨胀标志设置八个点。锡槽的首端、中部、尾端、流道四个部位,对称各设置一个点。
b. 槽体横向膨胀标志设置六个点。锡槽的首端、中部、尾端三个部位,对称各设置一个点。
c. 槽底砖膨胀标志设置九个点。锡槽的前区、中区、后区三个区,每区三点,对称设置。
3.2.5 测量并详细记录各膨胀点的原始数据。
3.2.6 前、中、后三区顶罩顶部各留一块钢板不焊。
3.2.7 槽底钢壳节与节之间的顶丝受力是否均匀,在烘烤过程中,由专人负责检查、调整。
3.2.8 槽底钢结构与槽底纵梁间的滚棒应受力均匀,并且在正确的位置上。清除施工时所加的临时固定装置。
3.2.9 检查锡槽前端槽底螺母是否拧紧。
3.2.10 用吸尘器对锡槽的顶盖、槽底砖、流道、流槽处进行清理,特别注意顶盖、底砖接缝、热电偶处不准有灰尘和杂物。
3.2.11 用φ0.5~1mm的耐热钢丝将硅酸铝纤维毡捆成捆,将锡槽进、出口密封。
3.2.12 将渣箱的前两道挡帘提起,后几道挡帘落下。
3.2.13 将流道、流槽外部用硅酸铝纤维毡密封。
3.2.14 安装好流道电加热装置,提起调节闸板落下安全闸板。
3.2.15 关闭槽底风机出口闸门,各支、分支风管阀门全开。
3.2.16 锡槽烘烤过程中测点的确定和要求:
a. 300℃以前用水银温度计测温,300℃ 以后使用生产用热电偶测温。
b. 锡槽两侧共设置18个水银温度计测温点,测温点的位置和空间测温点的位置相对应。升温前将水银温度计插入操作孔内,放置在锡槽底砖表面上。
c. 流道中部设置一支温度计,高温时更换成热电偶。
d. 渣箱两侧各插入一支热电偶。
3.2.17 升温前一天,再对锡槽各个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,确认锡槽具备升温条件。
3.3 烘烤温度制度
3.3.1 各区烘烤标准温度
a. 锡槽烘烤标准温度:
高温段 | 1~4电加热区 | 1050℃ |
5~17电加热区 | 950℃ | |
中温段 | 18~23电加热区 | 850℃ |
24~28电加热区 | 750℃ | |
低温段 | 29~31电加热区 | 700℃ |
b. 流道烘烤标准温度 1100℃
c. 渣箱烘烤标准温度 550℃
3.3.2 锡槽烘烤升温曲线
a. 锡槽烘烤升温曲线
升温范围 升温速度 幅度 所需时间 累计时间
℃ ℃/h ℃ h h
23®119 4 96 24 24
119 保温 0 60 84
119®350 3 231 77 161
350 保温 0 72 233
350®602 4 252 63 296
602 保温 0 24 320
602®792 5 190 38 358
792®1050 6 258 43 401
1050 保温 0 24 425
合计:425 小时,折合17天17小时
b. 流道烘烤升温曲线:
升温范围 升温速度 幅度 所需时间 累计时间
℃ ℃/h ℃ h h
30®1100 5 1070 214 214
1100 保温 0 8 222
合计:222 小时,折合9天6小时
烘烤时间为锡槽在350℃保温18小时后开始。
c. 过渡棍台温度在引头子前要求达到550℃。
3.3.3 加锡温度制度
a. 加锡在烘烤结束后1天内即可进行,加锡时间~4天。
b. 加锡后各区最低温度:
前区 950℃
中区 800℃
后区 650℃
流道温度 1100℃
c. 控制降温速度每小时不大于5℃。
3.4 烘烤过程操作及注意事项
3.4.1 必须按照制定的升温曲线升温,不允许温度有大的波动,当局部温度点升温素率超过升温曲线规定时,可放慢升温速度或保温,待到规定温度时,再按曲线升温。原则上,温度只能上升,不能下降。
3.4.2 锡槽各区开始按同一升温曲线升温,达到预定烘烤温度的区域应保温,应该升温的区域继续按升温曲线升温。
3.4.3 在200℃以前低温状态下,锡槽耐火材料水分排出量较大,可根据具体情况打开边封,加速水分排出。
3.4.4 温度在300℃前使用水银温度计,温度达到300℃后,将热电偶投入使用,在水银温度计与热电偶交替时,要校正两者之间的差值,并标注在升温曲线上。
3.4.5 当温度升至120℃ 时,锡槽前后端水包、唇砖水包开始通水。
3.4.6 保护气体通入要求
a. 通入保护气体以前,一定要将锡槽边封、顶罩上面的三个预留人孔密封好。
b. 通氢气前,一定要用氮气排净保护气体管道中的空气。
c. 锡槽温度达到200℃时,开始通入氮气,流量700m3/h左右。
d. 锡槽温度达到350℃时,氮气流量增加到1000m3/h左右,并通入3%的氢气。
e. 锡槽温度达到700℃时,氮气流量增加到1300m3/h左右,并通入5%的氢气。
f. 锡槽加锡前,氮气流量增加到1450m3/h左右,并通入8%的氢气。
3.4.7 加锡以后要密切注意锡、石墨挡块的氧化情况,需要时可以增加氢气、氮气量。
3.4.8 锡槽底钢板温度达到60℃时,启动槽底冷却风机,起动风量为总风量的30% ,开始时先将风机出口阀关闭,以后随槽底钢板温度的提高,逐步开大风机阀门,增加风量,并根据具体情况,对各支、分支风管阀门进行调整,确保钢板温度的均衡,当钢板温度达到120℃ 时,保温36小时,然后开大总风量,调整风阀,使钢板温度始终控制在120℃左右。
3.4.9 当槽底钢板温度达到60℃以上时,可根据膨胀情况,将槽底钢壳节与节之间的顶套随时调整,防止底壳上翘。
3.4.10 锡槽顶罩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50℃以内。
3.4.11 流道的烘烤
a. 流道开始升温靠逐步扒掉锡槽进口处的硅酸铝纤维毡,通过锡槽内的热气流来进行。
b. 当靠锡槽热量温度上不去时,将流道的加热设备投入运行升温。
3.4.12 过渡辊台烘烤:在加完锡后进行,靠逐步扒掉锡槽尾端的硅酸铝纤维毡来实现,烘烤温度达不到550℃时,在引头子时可考虑烧一些木柴加温。
3.4.13 在整个烘烤过程中,要注意各处的膨胀情况,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。
3.5 加锡
3.5.1 加锡前的准备工作
a. 检查底砖、顶盖砖有无裂纹、变形,对整个槽体全面检查一次,并作好记录。
b. 加锡前一天把锡锭运到现场,按指定位置堆放整齐。
c. 准备好加锡所需要的工器具,劳保用品。
d. 组织好加锡时的人员安排(一般由当班岗位工负责)。
e. 检查保护气体总量、含氢量、含氧量是否符合要求。
f. 各管道阀门是否能用,有无漏气现象。
g. 检查槽底风机运转情况,管道阀门有无漏风现象。
h. 加锡前应对槽底钢板温度全面测量一次,作好记录。
3.5.2 加锡注意事项
加锡前取出锡槽内的标志砖,并要对锡槽进行密封。
3.5.3 加锡分4天加完。
具体时间分配如下:
时间(天) | 第一天 | 第二天 | 第三天 | 第四天 |
锡(吨) | 18 | 30 | 40 | 40 |
3.5.4 加锡时使用1~2台化锡炉加锡。
3.5.5 加锡量要进行统计。
3.5.6 锡液面刚填平槽底砖缝时,记录加锡量,并对锡槽槽体、唇砖等进行认真检查,确认无问题方可继续加锡。
3.5.7 加锡时穿戴好劳保用品,戴好防护眼镜,严禁锡锭带水或使用带水工具进行加锡。
3.5.8 加锡时要防止损坏石墨挡条和槽底砖。
3.5.9 要控制好加锡时锡槽的温度波动,尽量使温度均匀,波动范围不允许超过50℃。
3.5.10 加锡过程中,每班测量一次锡液深度,锡液面接近标准时,更应及时观察测量。
3.5.11 加完锡后,用木条从前到后把锡液面上的杂物赶到扒渣口扒出,并将锡槽各处密封,准备引头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