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衬是电解槽设计与建造中最受关注的部分。现在世界上铝电解槽内衬的基本构造可分为“整体捣固型”、“半整体捣固型”与“砌筑型”三大类。
(1)整体捣固型。内衬的全部炭素体使用塑性炭糊就地捣固而成,其下部是用作保温与耐火材料的氧化铝,或者是耐火砖与轻质耐火砖。
(2)半整体捣固型。底部炭素体为阴极炭块砌筑,侧部用塑性炭糊就地捣固而成,下部保温及耐火材料与整体捣固型的类似。
(3)砌筑型。砌筑型底部用炭块砌筑,侧部用炭块或碳化硅等材料制成的板块砌筑,下部为重质耐火砖与轻质耐火砖及其他耐火、保温和防渗材料。根据底部炭块及其周边间缝隙处理方式的不同,砌筑型又分为“捣固糊接缝”和“黏结”两种类型。前种类型是在底部炭块砌筑时相互之间及其与侧块之间留出缝隙,然后用糊料捣固;后种类型则不留缝隙,块问用炭胶糊黏结。
上述的整体捣固型与半整体捣固型被工业实践证明槽寿命不长,而且电解槽焙烧时排出大量焦油烟气和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,污染环境,因此已被淘汰。砌筑型被广泛应用。砌筑型中的黏结型降低了“间缝”这一薄弱环节,被国外一些铝厂证明能获得很高的槽寿命,但对设计和材质的要求高。因为电解槽在焙烧启动过程中,没有间缝中的炭素为炭块的膨胀提高缓冲(捣固糊在碳化过程中会收缩),因此若设计不合理或者炭块的热膨胀与吸钠膨胀太大,便容易造成严重的阴极变形或开裂。
内衬的基本类型确定后,具体的结构将按最佳物理场分布原则进行设计。当容量、材料性能以及工艺要求不同时,所设计出来的内衬结构便应该不同,但一旦阴极结构设计的大方案确定(例如选用“捣固糊接缝的砌筑型”),则不论是小型还是大型槽,其内衬的基本结构方案可以是相似的。区别往往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参数上,而对于同等槽型和容量的电解槽,结构参数上的区别往往由设计理念、物理场优化设计工具和筑槽材料性能上的差异所引起。
我国目前均采用捣固糊接缝的砌筑型。下图是我国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内衬基本结构方案的一个实例。

内衬底部构成为:
1)底部首先铺一层65mm的硅酸钙绝热板(或先铺一层lOmm厚的石棉板,再铺一层硅酸钙绝热板)。
2)在绝热板上千砌两层65mm的轻质耐火砖(总厚度,或者为加强保温而干砌三层65mm的轻质耐火砖有种设计方案是在绝热板上铺一层5mm厚的耐火粉,用以保护绝热板,然后在其上干砌筑轻质耐火砖)。
3)铺设一层厚130~195mm的干式防渗料(具体厚度视轻质耐火砖的层数而定,即两层轻质耐火砖对应厚度,三层轻质耐火砖对应195mm厚度),或者在三层轻质耐火砖上用耐火粉找平后铺一层lmm厚钢板防渗漏,再用灰浆砌两层65mm的耐火砖。
4)在于式防渗料上(或耐火砖上)安装已组装好阴极钢棒的通长阴极炭块组。
5)阴极炭块之间有35mm宽的缝隙,用专制的中间缝糊扎固。
内衬侧部(底部干式防渗浇注料或耐火砖以上的侧部)的构成及特点为:
1)对于与底部炭块端部对应的侧部,靠钢壁砌筑一道65mm的轻质耐火砖,或者布设石棉板和40~60mm高温硅酸钙板;然后在该保温层与底部炭块之间浇注绝热耐火混凝土(高强浇注料);并留出轧制人造伸腿的空隙。
2)在浇注料上方砌筑一层耐火砖,再在该耐火砖上方砌筑一层123mm厚的侧部炭块(或氮化硅黏结的碳化硅砖),并使其背贴炭胶到钢壳壁上。
3)侧部炭块顶上用80mm宽、lOmm厚的钢板紧贴住炭块顶部焊接在槽壳上,防止炭块上抬。
4)底部炭块与侧部砌体之间的周边缝用专制的周围糊扎成200mm高的人造坡形伸腿。
大型中间下料预焙槽从工艺上要求底部应有良好的保温,以利于炉底洁净;侧部应有较好的散热,以促成自然形成炉膛。侧部炭块下的浇注料(或耐火砖砌)做成阶梯形,以抑制伸腿过长。
上一篇:球团焙烧炉用耐火材料及砌筑 下一篇:镁砂国家标准
TAG标签:
耐火砖
河南耐火砖
高铝砖
刚玉砖
耐火砖价格
河南耐火材料厂